演变

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

《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130312893。本书是关于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的一本综合性著作,是通过大量野外实际调查、系统地收集、分析河道地质地貌和水文泥沙资料,并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书内附有较多的图、表和照片。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二章阐述了影响河流发育的因素,包括河流的地质地貌条件、边界条件和来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方法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方法》,作者:欧阳志云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9640。本书探讨了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特征及水文生态效应、海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与水循环的耦合机制,系统研究了白洋淀水文变化特征、生态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构建了大尺度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水文调控方案。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作者:中国科学院[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0757。本书是对东南沿海地区10个城市及其城市群实地调研、考察和专家研讨成果的全面总结。以发达地区环境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在系统分析近十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环境质量变化、影响与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要素介绍了该地区内陆水体、河口海岸、大气、土壤、工业场地、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

印度淡色艾尔(IPA)啤酒的酿造技术、配方及其历史演变

《印度淡色艾尔(IPA)啤酒的酿造技术、配方及其历史演变》,作者:(美)M.斯蒂尔(Mitch Steele) 著;崔云前 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63627。本书不仅探索了精酿啤酒最流行的风格之一——印度淡色艾尔啤酒的历史演变,还介绍了一些国际顶级酿酒师的酿酒技巧。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水处理到酒花添加过程的各种技术,并包括48种著名啤酒的配方,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内容极其丰

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作者:谢启姣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76139。本书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

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作者:肖盛燮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68115。本书提出了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对反映桥梁衰变损伤的承载力演变规律划分阶段作了初探,在对各阶段的科学内涵、性态特征、因素机理、模型构建及承载力量化分析基础上,形成了较完备的技术应用实施体系。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与配置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与配置》,作者:畅建霞,高凡,王义民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9344。本书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现象,开展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演变与配置研究。首先分析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通过评价流域健康状况重构流域健康需水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通过求解获得不同水平年的配置方案

旱作区耕地质量时空演变与肥沃耕层特征

《旱作区耕地质量时空演变与肥沃耕层特征》,作者:黄元仿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2314。全书共分六章,在科学界定旱作区范围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旱作区耕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壤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耕地生产力现状、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为主线,揭示了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关键指标和土壤肥力、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肥沃耕层构建和

科学之根 : 有序演变的动力与机制

《科学之根 : 有序演变的动力与机制》,作者:陈继明,陈继旺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78233。本书运用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结合数学和物理学原理,论证了世界有序演变根本的动力与机制,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进化理论。这一理论统一了现代进化问题上的一些分歧,解释了一些以前难以解释的进化现象,特别是性的进化和分子进化。最后,结合这个进化理论,讨论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艺术的进化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二卷下 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二卷下 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作者:宋连春等 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97820。本书在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上游、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和福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以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各地区和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未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