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效应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及优化调控研究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及优化调控研究》,作者:刘权,张柏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5025。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辽河中下游流域概况,研究方法,辽河中下游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环境效应分析,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动态分析等。

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

《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作者:吴伟祥,孙雪,董达,王海龙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4975。本书以浙江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多个角度对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生物质炭特性、生物质炭固碳效应、生物质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与土壤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作者:刘祥学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8730。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关系,进而梳理出其历史演变的脉络,从中总结规律及教训,为探索小尺度区域的历史地理提供有效的研究范式。此外,本书还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为当今珠江中上游山区

上海地质环境演化与工程环境效应研究

《上海地质环境演化与工程环境效应研究》,作者:严学新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77297。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决定了区域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城市工程建设必须以地质条件为基础。本书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监测、取样和分析,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相关专项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上海市地质环境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并对重点区域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城市超强度开发为诱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作者:李裕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3583。本书是作者近年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典型村镇开展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意在着力探讨村域发展过程及其机理、村庄综合整治与资源优化配置、乡村发展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内容包括: 我国村域发展与建设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

武汉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武汉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作者:焦伟利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7204。本书通过遥感手段和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以30米和2.5米空间分辨率的多时相卫星影像为基础.从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两个空间尺度对武汉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调查、评价和分析.其中.城市群的评估时间为1980~2010年.武汉市的评估时间为2000~2010年.评估

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作者:肖荣波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7067。  本书以遥感解译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地面调查、长时间监测及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等,在珠三角区域和重点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两个尺度,研究1980~2010年珠三角和重点城市建成区生态系统变化,并对城市扩张、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效率、生态环境胁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拓展研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作者:岳文泽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87673。本书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格局、关系、机制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热环境效应。

岩土体传热过程及地下工程环境效应

《岩土体传热过程及地下工程环境效应》,作者:王义江,周国庆,周扬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12441。《岩土体传热过程及地下工程环境效应》是作者基于多年研究积累和成果撰写而成。《岩土体传热过程及地下工程环境效应》共分6章:第1章介绍深部矿山围岩传热及降温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采用分形方法研究孔隙岩体传热过程和规律;第3章介绍地下干燥和含湿巷道围岩热湿传递规律;第4章介绍

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

《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作者:冯绍元[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8838。本书内容包括:灌区节水改造对农田水循环的影响、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水土环境的影响、灌区节水改造对水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的评价方法、基于生态健康和环境友好的灌区节水改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