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

奇非线性波方程 : 分支和精确解 : 英文版

《奇非线性波方程 : 分支和精确解 : 英文版》,作者:李继彬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9177。浅水波,非线性光学、电磁学、等离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及化学、通讯等领域均存在非线性波运动。对其数学模型--波方程的解研究有重要价值。上世纪90年代,数学家发现了行波方程的非光滑的孤粒子解(peakon)、有限支集解(compacton)和圈解(loopsolution)等

非线性物理分析及飞行器的动态运动问题 (第二版)

《非线性物理分析及飞行器的动态运动问题 (第二版)》,作者:张涵信,叶友达,田浩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50221。本书介绍了非线性动力学的若干基本知识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作者以非线性物理分析为基础,利用连续、稀薄气体流动和飞行力学运动耦合的数值方法研究气动力的规律和飞行器所描述的运动发展的形态,对飞行器俯仰、滚动单自由度,俯仰和滚动耦合的双自由度,俯仰、滚动与偏航

边坡稳定性非线性能耗分析理论

《边坡稳定性非线性能耗分析理论》,作者:赵炼恒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7710。自能耗分析理论(极限分析理论)体系提出后,国内外对该方法一直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也获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然而,在该方法的实用性上却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与其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该方法研究的成熟度不足有关,其尚未拓展至较好地解决一些复杂条件下的工程实际问题。基于

信息约束下的非线性控制

《信息约束下的非线性控制》,作者:刘腾飞,姜钟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6509。本书系统地介绍非线性小增益控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从单回路关联系统到多回路动态网络,本书详细回顾非线性小增益理论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通信与网络约束下以小增益定理为工具进行非线性控制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本书所涉及的控制问题涵盖非线性系统的测量反馈控制、事件驱动控制、量化控制、分布式

非线性科学 : 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非线性科学 : 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作者:赵松年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38274。非线性科学是当代迅速发展的、对自然科学影响深远的综合科学,它研究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中非线性现象的共性和复杂性,是当代重大的前沿科学. 本书以生动流畅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进展,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红外辐射的产生 : 利用非线性光学原理

《红外辐射的产生 : 利用非线性光学原理》,作者:(美)沈元壤(Y.R. Shen)主编;孔凡平等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130312044。本书共分六章,系统地论述利用非线性光学原理产生中、远红外辐射的各种光学过程,包括晶体中的光学混频和参量振荡、基于自旋非线性极化率的差频混频、原子蒸气中的受激喇曼和四波混频过程、气体介质中的光泵过程等. 本书可供光学(特别是激光、红外)、固体物

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与状态估计

《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与状态估计》,作者:陆国平[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2654。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双线性广义系统的全局镇定、利普希茨非线性广义系统的鲁棒二次稳定性和观测器设计、具有输入饱和的广义系统的反馈镇定、输出调节和集不变性分析、信道传输容量有限条件下广义网络系统的检测与镇定等。

非线性复分析及其应用

《非线性复分析及其应用》,作者:Guochun Wen, Dechang Chen, Zuoliang Xu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12962。本书是一本数学专著,主要介绍作者们用复分析方法处理非线性一致椭圆型、抛物型、双曲型和混合(椭圆-双曲)型复方程及带抛物退化线的非线性椭圆型、双曲型和混合型复方程系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七章。第一至三章主要介绍一阶、二阶和四阶非线性椭

非线性分布参数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非线性分布参数系统建模方法研究》,作者:杨海东,徐康康,李涵雄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31708。本书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工作,系统介绍非线性分布参数系统的智能建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领域的应用,重点阐述分布参数系统建模的基础知识及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工业系统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强非线性、时变、大尺度特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流形学习的非线性时空模型、基于数据学习机的非线

连续体结构强非线性仿真——离散实体单元法

《连续体结构强非线性仿真——离散实体单元法》,作者:冯若强,朱宝琛,王希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08465。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关于离散实体单元法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数值计算方法发展历程;第二章介绍了三维离散实体单元法的物理模型和基本原理、运动方程的推导、接触本构方程的建立、阻尼和计算时步的确定;第三章介绍了离散实体单元法的应变能密度的计算、弹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