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

庭审话语功能及其语调表征研究

《庭审话语功能及其语调表征研究》,作者:陈海庆,马泽军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7733。庭审话语研究是机构话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提出了庭审话语分析的六项原则,即话语语用原则、目的关系原则、批评话语分析原则、话语修辞原则、多模态分析原则和语音语调分析原则。在此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Praat等语音分析软件,对庭审互动中的特指问句、是非问句、正反

微波电子学——材料电磁参数的表征与微波测量技术

《微波电子学——材料电磁参数的表征与微波测量技术》,作者:(新加坡)LF.陈(L.F.Chen)等,徐欣欣,王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7031。本书是微波电子测量领域中有关材料电磁参数测量方法的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专著。全书设置12章内容,其中,第1章材料的电磁特性、第2章材料表征的微波理论与技术是全书的基础篇章;第3章至第7章为全书的核心篇章,分别介绍了反射法、传输/反

认知、模型与表征 : 一种基于认知哲学的探讨

《认知、模型与表征 : 一种基于认知哲学的探讨》,作者:魏屹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0974。本书基于认知哲学,以人物思想为主线,探讨了30位著名认知科学家、认知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于认知、意识、思维、智能、表征等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具体表现为认知发展观,认知模型观和认知表征观。

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力学性能表征

《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力学性能表征》,作者:吴林志,熊健,马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1810。本书共12章,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制备技术;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平压和剪切性能;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侧压性能;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弯曲性能;复合材料点阵的扭转特性;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屈曲特性;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振动特性;复合材料点阵结构低速及高速冲击响应;多层级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力学性

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性能表征与评估

《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性能表征与评估》,作者:刘红梅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93351。《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性能表征与评估》从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的应用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探测器相关基础理论入手,着重研究了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在无光照情况下和有光照情况下的特性表征、评估问题,系统地分析了垂直入射模式和斜入射模式对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探测器的常见仿真设计方法。《量子

多面体硅倍半氧烷合成与表征

《多面体硅倍半氧烷合成与表征》,作者:杨荣杰,张文超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1812。本书将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POSS)作为研究对象,以作者近20年对POSS化合物设计、合成与表征的研究结果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带有苯基及其硝基和氨基、炔烃基、含磷、含硫、含金属等不同有机基团的POSS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表征手段、谱图特征、物化性能等,并对包括直接水解缩合法、有

沥青混凝土细观性能数字图像表征

《沥青混凝土细观性能数字图像表征》,作者:焦峪波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31050。本书总结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沥青混凝土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与未来趋势,阐述了沥青混凝土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方法,介绍了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评价油石界面破坏模式和推测沥青混凝土级配的技术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评价沥青混凝土的细观损伤程度,还介绍了沥青

陆相致密油储层甜点成因机制及精细表征

《陆相致密油储层甜点成因机制及精细表征》,作者:闫林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41991。本书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的子课题“陆相致密油甜点成因机制及精细表征”(2015CB250901),以新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为重点解剖对象,介绍中国陆相致密油储层的沉积特征与模式、储层储集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储层裂缝成因机理与分布规

材料喷丸强化及其X射线衍射表征

《材料喷丸强化及其X射线衍射表征》,作者:姜传海等 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013。  本书分四大部分,共17章。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喷丸强化的基本原理、设备、工艺及其对材料/零部件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第4~10章)介绍X射线衍射的原理和表征喷丸强化表层结构的X射线衍射方法,包括晶体学及X射线源衍射原理、多晶物相的定量分析方法、多晶材料织构衍射分析方法、

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

《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作者:肖小河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8462。本书系统考察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实验提示了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