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矿冶污染场地治理与生态修复

《矿冶污染场地治理与生态修复》,作者:杨志辉,杨卫春,柴立元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8857909。本书围绕国家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的重大需求,针对矿冶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治理技术现状,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矿冶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包括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微生物淋洗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化学固定修复技术、砷污染土壤微生物氧化-化学固定联合修

生态修复学导论

《生态修复学导论》,作者:刘俊国,(美)安德鲁·克莱尔(Andre Clewell)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375。本书将从生态修复工程的价值和特征出发,详细介绍生态修复工程选址、工程实施前基准调查、工程目标、参考生态系统、利益相关方参与、设计组成、与政府及民众结盟、规划、实施及善后、工程后管理、生态修复人员作用以及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步骤及设计标准,阐明修复工程的管理

城市河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河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修复技术》,作者:金相灿,周付春,华家新,钟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1867。本书着重研究与讨论城市河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特征变迁、环境状态变化、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阐述了城市河流中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与营养盐的污染机理,同时系统地提出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理念、集成工程技术、管理平台与总体方案,系统介绍了城市河流清水产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原理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原理》,作者:唐景春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1052。本书重点介绍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同时分析了生物炭、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在石油烃修复中的应用,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生态修复及调控的方法,介绍了石油烃修复的管理及经济评价等内容。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理论及实践

《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理论及实践》,作者:张世文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50443。矿业废弃地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伴生产物,是特殊的国土空间,它的大量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开展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符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书共六章,围绕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全周期,首先对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矿业废弃地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作者:韩广轩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2424。  本书重点介绍了水盐作用和气候变化(增温和增减雨)对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阐明了滨海湿地景观演变动态与驱动机制;确定了滨海湿地优势植物物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模拟了优势植物物种的潜在分布;建立了陆海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并对滨海湿地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模拟与预测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作者:李秀保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26707。《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

上海内陆湖泊湿地湖滨带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

《上海内陆湖泊湿地湖滨带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作者:蔡友铭[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4030。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大莲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大莲湖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恢复研究、大莲湖土地塑造和河道水系调整及生态种养殖模式研究、大莲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六部分,共十八章。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作者:吴振斌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9211。本书共分为8章,介绍了水生植物的特点、生活型、功能,影响水生植物生活的各类生态因子以及各类主要生态因子对于水生植物的作用,并阐述了氮、磷、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水生植物的影响,论述了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理论依据等内容。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生态修复(英文版)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生态修复(英文版)》,作者:Gao Jiarong, Maik Veste, Sun Baoping, Wolfram Beyschlag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79633。荒漠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其后果就是大量可耕地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如何防治荒漠化、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