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与动力过程

《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与动力过程》,作者:滕吉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8055。本书针对历史上和近代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破坏性地震,对国内外几个大地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且不断地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所受到的多种要素的制约,如介质与结构属性、物质的运动行为和深层动力过程。

复杂环境混凝土耐久性

《复杂环境混凝土耐久性》,作者:牛荻涛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17316。本书系统论述了现代混凝土在复杂环境下的耐久性损伤机理与性能退化规律。全书共三篇,第一篇为一般大气环境混凝土耐久性,重点论述了单一、双重和多重因素作用下混凝土中性化机理和中性化模型。第二篇为冻融环境混凝土耐久性,着重论述了单一和多重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冻融循环对氯盐侵蚀及中

严寒地区城市公共服务区微气候调节方法及环境优化策略

《严寒地区城市公共服务区微气候调节方法及环境优化策略》,作者:陆明,侯拓宇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34627。本书从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视角出发,以我国严寒地区为研究范围,在梳理国内外微气候环境研究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服务区空间规划所涉及的相关要素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实测和收集整理,对严寒地区微气候因子与城市公共服务区空间环境

英德牛栏洞遗址 : 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 :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rice farming and the environment

《英德牛栏洞遗址 : 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 :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rice farming and the environment》,作者: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农业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4615。本书共六章,除对遗址文化遗存和动物群作了全面介绍和研究外,尤其是对遗址的环境和所

青藏高原冻土环境与工程雷达遥感研究

《青藏高原冻土环境与工程雷达遥感研究》,作者:王超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40123。本书利用高分辨率SAR干涉测量等技术,采用多角度、长时序、凝视聚束(staring spotlight)等观测模式,以青藏高原北麓河为试验区,研究冻土地表土壤水分、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和冻土工程形变特征监测,探索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土壤含水量和冻土工程三者的耦合作用,以全新的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程 : Visual FoxPro环境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程 : Visual FoxPro环境》,作者:匡松,何振林,谯英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8272。本书以Visual Foxpro 6.0为基础,内容包括数据库基础、Visual Foxpro数据基础、表操作、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初步、表单控件的使用、菜单设计、报表设计、应用程序的集成与发布等。

退化环境植物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实践

《退化环境植物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实践》,作者:王庆海,肖波,却晓娥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6797。本书介绍了植物修复的理论框架,植物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发展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案例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体农药污染治理、土壤重金属及石油烃污染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土地治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

《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作者:姚俊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08246。《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以极端油藏环境地作为科学研究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油藏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微生物驱油机制。《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分为4章,内容涉及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背景、油藏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驱

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与环境

《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与环境》,作者:张祥松,周聿超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26470。本书共辑论文22篇。对喀喇昆仑山现代冰川资源、分布、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山区水汽资源、降水量、太阳辐射及融水经流特征等提出了新的观点。

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者:吴丰昌 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92184。本书分为学科发展战略和学科基础两部分,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学科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我国国情,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尝试提出了该学科基础理论突破的方向,优化了该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本书形成了环境地球科学学科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构架,探索了未来环境地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