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山地气候

《山地气候》,作者:傅抱璞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130312413。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山地气候考察和研究的成果。书中论述了山地可照时间和辐射收支各分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随坡地方位、地形形态及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附有不少实际观测资料。 本书最后一章专论山地气候资料的延长和推算,并着重介绍作者所提出的一套推算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 第7号. No.7. 祁连山冰川、气候及径流变化监测与寒区水文研究专辑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 第7号. No.7. 祁连山冰川、气候及径流变化监测与寒区水文研究专辑》,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编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27965。本书所收论文探讨了祁连山冰川近期的变化趋势,论述了祁连山气候与径流变化,阐述了高寒山区水量平衡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水文环境评价。

南海物理海洋学气候态图集

《南海物理海洋学气候态图集》,作者:刘钦燕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08106。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可持续性研究和关注边缘海物理海洋要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新的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数据绘制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要素图集能够全面直观地展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上层海洋基本状态,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生活及科研活动等提供必要依据。本图集利用新的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

西藏气候

《西藏气候》,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130312731。本书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是第一本有关西藏地区气候的专著。全书共十章,第一章至第五章论述了第三纪青藏高原隆起以来,西藏过去气候的变迁,现在气候的状况和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并进行了气候区划,第一次在高原上划分了气候带;第六章至第十章则在对西藏地区光、热、水、风能等气候资源

太阳活动和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和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的影响》,作者:肖子牛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56773。太阳辐射和地球的位置及运动状态,是决定地球气候的重要条件。太阳活动和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际上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我国涉及该领域的研究仍不多,尤其缺乏系统研究。本书梳理我国学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论述太阳活动

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作者:文焕然,文熔生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51246。本书从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多种典型热带亚热带植物与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动物的分布变迁,结合海洋生物、土壤、海岸等多方面的资料,对历史时期中国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的大势进行研究。认为:近8000年来气候由暖转冷,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冷暖相间呈波状起伏变化,并具有世界性。

气候、灾害与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

《气候、灾害与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作者:萧凌波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71707。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将清代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演化周期,对这一时段内华北平原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的变化进行完整复原,并基于对演化过程的定量描述,在时间序列上识别出不同的生命演化阶段。同时,将气候变化与水旱灾害作为关键参考变量引入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粮食安全、人口迁徙、社会动乱等不同方面建

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

《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作者:彭公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130312294。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日月引潮力、太阳活动、地球重力场、地极移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气候的可能影响。揭示了气候形成和气候变化与这些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相联系的大量事实,分析了这类因子影响气候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并讨论了利用上述因子开展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同时涉及若干海洋现象问题。书中附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过程及水环境效应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过程及水环境效应》,作者:刘元波[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57410。近年来鄱阳湖区洪涝、干旱和旱涝急转等水文气候事件频发,湖泊水质下降趋势加剧,直接影响到环湖区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的供水安全。本书针对这一情势,采用遥感等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对气候-水文-物质输移过程的综合模拟为手段,研究了近五十年来自然和人类活动等过程的叠加对鄱阳湖水量

未来水文气候情景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与量化

《未来水文气候情景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与量化》,作者:段青云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0989。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本书针对最新发布的气候模式CMIP5数据,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过程中降水预估的共识性与可信度规律,全面评价了目前流行的多种气候模式降尺度技术,系统评估了全球气候模式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适用性,初步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在气候模式集合评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