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

干旱驱动机制与模拟评估

《干旱驱动机制与模拟评估》,作者:赵勇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824。  本书系统探讨了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的形成机理和驱动机制,构建了干旱评估指标与方法,提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和区域尺度分布式干旱模拟与评估方法,并以海河流域北系、渭河流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和全国尺度为典型研究案例,模拟和评估了流域和区域尺度气象干旱、水文干旱

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

《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作者:余新晓,张晓明,李建劳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26433。本书通过分析流域降雨时空变化、景观格局演变及地形地貌分形特征,辨析流域水沙运移规律及其尺度分异规律;研究流域地形地貌分维与侵蚀产沙的耦合关系等;进而探讨土地利用、森林植被变化影响下多尺度流域水文生态过程及侵蚀机制。

耕地易地补充的经济补偿量化及配套机制研究 : 以江阴市和兴化市为例

《耕地易地补充的经济补偿量化及配套机制研究 : 以江阴市和兴化市为例》,作者:方斌,苏士虎,张桂清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0994。本书结合耕地易地补充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提出耕地易地补充的概念,并根据其发生的特点和产生的效应构建县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测算体系和配套措施。涉及建立政府耕地保护的考核机制、落实耕地补偿资金保障机制、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加强生态保护机制、强化

丛枝菌根共生体形成机制研究

《丛枝菌根共生体形成机制研究》,作者:宋福强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21672。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与90%以上的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对陆生植物的形成、进化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丛枝菌根真菌不能纯人工培养,严重制约了人们对宿主植物形成丛枝菌根机制的认识。《丛枝菌根共生体形成机制研究》凝练了作者关于“丛枝菌根共生体形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揭

信号转导手册. 1. 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

《信号转导手册. 1. 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作者:Ralph A. Bradshaw,Edward A. Dennis[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12655。本书涵盖了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内容包括: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钙离子信号转导、脂质介导的第二信使,蛋白质互作、环化核苷酸,G蛋白、发育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等。

公共政策协商沟通机制研究

《公共政策协商沟通机制研究》,作者:郭雪松,石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03477。近年来,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沟通与公众参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书包括五章,第一章对写作背景、意义、思路及相关研究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利益主体信息搜索与感知差异形成机理(第二章)、多元利益主体识别与参与意愿(第三章)及政策共识达成机制(第四章)方面进行介绍。以加强、完善协商沟通机

岩土体与场地条件作用下的滑坡碎屑流运动机制研究

《岩土体与场地条件作用下的滑坡碎屑流运动机制研究》,作者:樊晓一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7730。灾难性滑坡碎屑流的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表明, 滑坡碎屑流的运动机制不仅具有体积-高程效应, 还显著地受岩土体和下垫面场地条件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滑坡致灾强度和区域的预测、评估以及工程治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从滑坡的岩土体特征和运动的场地条件出发, 运用室内土工试验、模型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研究》,作者:杨冬民,亢佳欣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93252。本书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的投资状况、主要方式及模式和领域,同时对国外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论述。其次,本书论述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包括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合作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明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研究》,作者:丁焕峰,邱梦圆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09264。本书以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的布局结构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创新驱动增长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各类创新活动在中国区域间的分布特征及内在形成机制,探讨区域技术布局结构和具体技术领域的专业化对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扩展技术专业化理论的同时提供中国区

淮河流域干旱形成机制与风险评估

《淮河流域干旱形成机制与风险评估》,作者:孙鹏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55516。干旱是水循环系统在特定时段与区域水分收支不平衡导致的水分短缺现象,其频率高、历时长且波及范围广,是对农业、生态及人类社会影响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地带的重叠地,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形成了淮河流域“无降水旱、有降水涝、强降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