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

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

《创新型街区:评价与发展模式》,作者:王峥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4042。为了全面审视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构造以创新型街区为代表的开放式功能单元,本书建立了包含创新经济、城市活力和空间形态的概念框架,筛选出创新型街区的发展质量评价重点指标。针对纽约曼哈顿硅巷、伦敦国王十字区、费城大学城、悉尼韦斯特米德街区和麦格理公园创新区等案例,本书分析了不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作者:白云,王环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9171。本书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解读了发达国家发展地方经济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研究了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主要表现,并从理论分析和国外经验借鉴等角度出发,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进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作者:吴尚,游士兵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1939。扶贫与彻底脱贫是“十三五”规划的刚性要求,如何实施扶贫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书受灾害地区重建模式的启发,提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相对灾害经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即把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灾害”,将贫困地区中的“短板”地区列为非灾经济发展区,并参照灾害地区重建

海洋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智慧海洋目标驱动

《海洋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智慧海洋目标驱动》,作者:张效莉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9561。本书先界定智慧海洋的概念,指出海洋产业信息化是实现智慧海洋的必经阶段。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海洋产业信息化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智慧海洋的模式在全国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然而,目前长江三角洲海洋产业无论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装备,还是从人力资源素质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作者:李家凯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8291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立足于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研究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共分为十一章。通过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十个典型案例,提炼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由此提出了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

《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作者:鲍寿柏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7030084837。工矿城市是特殊的城市群。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专业性工矿城市综述,系统地阐述工矿城市发展规律及其对策;中篇为国外工矿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综述北美、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工矿城市的发展道路;下篇分别研究我国煤矿、钢铁和石油城市的特点、问题和发展对策等。

科协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科协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作者:关峻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9075。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在理论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家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要求和科协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的角度对科协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运行方式、管理体制和制度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

传统制造业专业镇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升级

《传统制造业专业镇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升级》,作者:千庆兰,陈颖彪,余国扬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0160。本书在综述国内外相关专业镇、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等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制造业专业镇——广州增城新塘镇、广州花都狮岭镇、佛山南海西樵镇等为典型案例区,对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进行实证分析。

河套灌区井渠结合膜下滴灌发展模式与水盐调控

《河套灌区井渠结合膜下滴灌发展模式与水盐调控》,作者:朱焱,杨金忠,伍靖伟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54311。本书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角度,确定了灌区适宜地下水开发的区域,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后灌区地下水动态与盐分长期演化特征,提出控制灌区盐渍化风险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河套灌区适宜实施井渠结合的面积分布。②确定河套灌区适宜的渠井结合比。③

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 :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

《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 :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作者:张建军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7468。本书在回顾众多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结合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了促进西部区域生产活动与人口分布向层级增长极网络辐射带内地理聚集或集中是实现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的观点。最后,本书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中国西部